网站首页

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十一】陈辉:拿枪也拿笔的热血青年
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杨亮 时间:2025-07-10 09:00:55

编者按:常德,靠着沅江澧水,自古以来就是做生意的好码头,一直很热闹。建国后,常德更厉害了,“粮仓”“烟都”“纺城”“酒市”这些名头响当当,发展得越来越好!这座城,既继承了老商贸的实干精神,留存着烽火岁月淬炼出的英勇无畏气魄,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活力。《常德古今风华》带大伙翻翻老账本、唠唠新变化,瞧瞧咱常德的前世今生!

在湖南常德鼎城区的双桥坪镇,说起陈辉的名字,不少老乡都能讲上几段他的故事。这位从黑山尾村走出去的热血青年,用24岁的年轻生命,在抗日战场上写下了一曲壮烈的青春之歌。

1920年出生的陈辉,原名吴盛辉,打小在常德读书时就心怀家国。1937年,还在省立常德中学读书的他,就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,一年后瞒着家人加入共产党,揣着《共产党宣言》奔赴延安。在上大学习时,他总说:“年轻人的笔,得为老百姓写;年轻人的枪,得为家国扛。”

到了华北敌后战场,陈辉成了“双枪将”——一手握枪打鬼子,一手握笔写诗歌。他在《晋察冀日报》上发表的诗句里,有“我爱过北方的原野,爱过战火里的村庄”这样的滚烫文字,也有“敌人的刺刀算什么,我们的热血能浇开新中国的花”这样的豪迈誓言。1958年出版的《十月的歌》,收录了他一万多行诗,字里行间全是对家国的爱。

在平西涞涿县一带,陈辉的故事至今流传。他胆大包天,敢一个人闯敌营劝降伪军;他脑子灵活,办训练班培养了两百多抗日骨干;他打仗勇猛,带着武工队在敌后摸爬滚打,让鬼子闻风丧胆。当地老乡说:“陈政委不像个当官的,跟咱一起吃粗粮,打起仗来却冲在最前面。”

1945年2月,在河北韩村的一场战斗中,被敌人包围的陈辉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,与敌人同归于尽。这位既能扛枪冲锋、又能写诗明志的青年,永远定格在了24岁。

如今,在常德市第一中学的校史陈列馆里,陈辉的照片和诗集复印件被精心陈列,每年都有学生来这里听他的故事;在他牺牲的河北涞水,当地建起了纪念广场,老人会给孩子讲“拿笔的英雄”的传说。网络上,年轻人们用短视频讲述他的事迹,有人说“这才是值得追的星”,有人在他的诗句下留言“如今的盛世,如你所愿”。

陈辉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:青春的模样,从来都该是为家国奋不顾身的模样。这份热血,跨越近百年,依然滚烫。

[责任编辑:杨亮] 标签: 常德古今风华 陈辉 抗日英雄 常德 民生在线
声明:欢迎转载,但务必标明出处“民生在线”和作者姓名。如若违反,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投稿请发送至邮箱:416372203@qq.com
义祥红木
发宅乡墅
昊宇门窗
美年大健康
常德西湖温德姆花园酒店
松果装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