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十六】刘泽远:烽火中的热血,腥风血雨中的雷霆反击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 杨亮 时间:2025-07-19 10:56:27
编者按:常德,靠着沅江澧水,自古以来就是做生意的好码头,一直很热闹。建国后,常德更厉害了,“粮仓”“烟都”“纺城”“酒市”这些名头响当当,发展得越来越好!这座城,既继承了老商贸的实干精神,留存着烽火岁月淬炼出的英勇无畏气魄,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活力。《常德古今风华》带大伙翻翻老账本、唠唠新变化,瞧瞧咱常德的前世今生!
1907年3月,刘泽远(字正兆)出生于常德丹洲乡刘拱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父亲早逝,他靠外祖父抚养读书。1923年,这位农家少年背着行囊走出乡野,考入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。在省城,画笔未能框住他的志向——在进步同学影响下,他如饥似渴阅读革命书刊,投身学生运动洪流。当“五卅”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席卷长沙时,他毅然走在示威队伍前列,完成人生第一次革命洗礼。
1942年的冬天特别冷,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,不少乡亲躲进了地窖。当时才28岁的刘泽远,看着被抢走的粮食和哭哭啼啼的孩子,攥着锄头的手直冒汗。夜里,他悄悄召集了几个年轻力壮的乡亲:“咱不能等死,得给鬼子找点麻烦!”
他们没有像样的武器,就用铡刀、粪叉当家伙,趁着月色摸进鬼子的炮楼附近。刘泽远点子多,知道鬼子晚上爱喝酒,就带着人在水源里撒了巴豆,让炮楼里的鬼子拉了好几天肚子。后来他又学会了埋地雷,常在鬼子扫荡的路上布下 “陷阱”,好几次让敌人损兵折将。
有一次,为了掩护转移村里的老人和孩子,刘泽远故意暴露自己,把鬼子引向相反的方向。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,他硬是凭着对地形的熟悉,在山林里绕了一整天,最后跳进结冰的河沟才甩掉追兵,上来时冻得嘴唇发紫,却笑着说:“值了,乡亲们安全就好。”
1944 年,在一次伏击战中,刘泽远为了炸掉鬼子的卡车,被流弹击中。牺牲前,他还紧紧攥着没拉响的手榴弹,嘴里念叨着:“把粮食抢回来……”
如今,我们依然在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英雄。在常德,刘泽远烈士陵园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。每年清明时节,无数的群众都会来到这里,向英雄献上鲜花,表达对他的敬意。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到烈士陵园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这段历史,铭记英雄的事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