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德古今风华之二十二】颜昌颐:用热血铸就的革命丰碑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杨亮 时间:2025-08-02 16:46:35
编者按:常德,靠着沅江澧水,自古以来就是做生意的好码头,一直很热闹。建国后,常德更厉害了,“粮仓”“烟都”“纺城”“酒市”这些名头响当当,发展得越来越好!这座城,既继承了老商贸的实干精神,留存着烽火岁月淬炼出的英勇无畏气魄,又涌动着现代产业的活力。《常德古今风华》带大伙翻翻老账本、唠唠新变化,瞧瞧咱常德的前世今生!
在湖南省安乡县的档案馆里,静静躺着一张泛黄的照片。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,眼神锐利又带着温和,他就是颜昌颐。这个从洞庭湖畔小村庄走出去的热血青年,用短暂的31年生命,在抗日救亡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898年,颜昌颐出生在安乡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小时候的他常听村里老人讲鸦片战争的屈辱故事,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。16岁那年,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到长沙求学,接触到进步思想后,像着了魔似的钻研革命道理。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,又辗转到法国勤工俭学,结识了周恩来、邓小平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,心里的火苗越烧越旺:“国家都快亡了,读书人不能只坐在教室里!”
1925年,颜昌颐回到国内,二话不说就投身到武装斗争中。他在上海组织工人武装,在武汉培训革命骨干,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。有一次,为了掩护同志撤退,他带着几名战士把敌人引到芦苇荡,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,直到最后一刻才跳河突围,上岸时浑身是伤,却笑着说:“只要同志们安全,这点伤算啥?”
1930年,在一次战斗中,颜昌颐不幸被捕。敌人用尽酷刑,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,可他始终咬紧牙关,连一声痛呼都没有。临刑前,他对着狱友们高声喊道:“杀了我一个,还有千万个!中华民族是杀不绝的!”那一年,他才31岁,就像一颗流星,在黑暗的夜空划出耀眼的光芒。
颜昌颐虽然牺牲了,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。在安乡县,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昌颐路,以此纪念他的英勇事迹。每年的烈士纪念日,当地都会组织学生和群众前往烈士陵园,缅怀颜昌颐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。在一些学校,老师会通过讲述颜昌颐的故事,让学生们了解革命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
颜昌颐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篇章。他的事迹告诉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那些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人民献身的英雄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