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民潘宏仕的种粮情结
来源:民生在线澧县站 责任编辑:戴坤利 时间:2019-03-29 10:04:53
民生在线澧县站讯(通讯员 梁先海 吕运慧)在澧县王家厂镇建设街居委会,有个叫潘宏仕的普通农民,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,那就是要多种粮食,为保障中国人吃饭做一份贡献。
潘宏仕(右)向笔者介绍禾苗受灾补损情况
王家厂镇大部分辖区位于王家厂水库库区或下游地区,水利条件较好。但是位于王家厂水库北干渠以北的白马庙村等地,却因地势高,灌溉条件非常不利。特别是临近偏古老大山一线的土地,完全靠池塘蓄水灌溉或靠天吃饭。因此当地不少农民都懒得耕种,导致很多耕地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。
2013年,潘宏仕看到很多田地荒芜了,很多年纪较大的农民都无所事事,他决定自己转行,承包这些山地当种田地的农民。2014年,潘宏仕与白马庙村、沈家湾村及建设街、生产街等村居的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,一次性流转了1800亩土地。当年,他拿出1500亩土地种上了水稻,剩余300多亩高坡地种上了玉米、花生及中药材。并倾其所有、筹资近200万元用在了沟渠疏浚、堰塘维修上。这一年,由于风调雨顺,农作物收成较好,他获得了一定的回报,除去种子、化肥、人工等成本,还赚了10多万元。
第二年,第三年,潘宏仕继续努力,并扩大了种粮规模,1800亩田地,除少量高坡地外,全部种上了水稻。由于他舍得下力、投本,种水稻的收入也不错。2016年,他种的一季稻,平均亩产达到了1千余斤。1600亩田,总共产粮160多万斤。如果按每人每年需要500斤计算,他一年种的粮食,可以够3千余人吃一年。
2017年,潘宏仕又继续种粮1600亩,禾苗都长得很好。可惜的是,进入7月份以来,由于持续高温少雨,出现了严重的旱灾。潘宏仕经营的土地,大都不能自流灌溉,他动用抽水机械,抽干了高处的堰塘。虽然保住了大部分稻田,可还是有800亩水稻遭受了严重损失,有些水稻禾苗卷叶枯死,有些正待出穗的胎死腹中,还有些高塝田已颗粒无收。去年7月30日,笔者来到他的田地里采访,潘宏仕扯了一兜枯萎的禾苗,无可奈何的说:“你看,这都是很好的禾苗,可惜干死了。”他带着笔者,顶着烈日,查看了几条峪,指着一片禾苗全部干死的稻田说:“像这样颗粒无收的至少有200亩以上,基本绝收的有300多亩,部分受损的有300多亩。如果近几天不下雨,旱情还会进一步扩大。”
面对严重的旱灾,潘宏仕一脸茫然。开始承包土地种粮食时,他也许没有考虑会遭受严重旱灾。起初两年,收成还好。可是今年,他就要严重亏损了,高山坡地,也许根本就不适宜种水稻。潘宏仕的境遇,正是代表了现在很多农民的情况,即种什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,遭遇风险缺乏抗风险能力。
不过,潘宏仕还是蛮有信心。他告诉笔者,多来年,他将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,适宜种水稻的种水稻,不适宜种水稻的改种中药材,并开展深加工,试着开办农家乐,发展旅游服务业,打造一个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、服务为一体的公司,提高种植业的抗风险能力。
对于还要不要种那么多的粮食,潘宏仕严肃地说,去年3月7日上午,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: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。饭碗端在自己手里,就是碗里面主要装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。中国人多,吃饭始终是一件大事。我是农民,应该始终不忘种粮,不论风险如何,我承包的这些土地,每年种粮必须保证在1000亩以上。
发布热线:0736-7776918 精彩内容尽在民生在线http://msups.com
欢迎转载,但务必标明出处“民生在线”和作者姓名。如若违反,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投稿请发送至邮箱:416372203@qq.com。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民生在线保持中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