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

【常德百件事之三十六】1970年常德电力网 终结煤油灯时代的乡村发展基石
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吴思奇 时间:2025-09-09 08:59:02

编者按:说起咱常德,那可是沅水边上扎了根的老城,烟火气十足。祖祖辈辈的故事能从河街摆到太阳山。今天,我们将一同拨开岁月的烟云,探寻那些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、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大事。

1970年前,常德农村长期处于“煤油灯时代”,能源供给的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。当时,除少数城镇机关外,农村家庭普遍依赖煤油灯照明,一盏灯仅能照亮方寸之地,夜间织布、缝补等家务需凑近灯芯,长期使用还导致室内墙壁附着黑垢,甚至引发呼吸道不适。更关键的是,农业生产受限于能源,春耕灌溉依赖人力水车,遇干旱时需全村轮流值守浇水;秋收后的稻谷脱粒全靠石碾,一户人家加工百斤稻谷往往要耗时一整天,电力普及成为群众迫切的期盼。

1970年,常德地区按照“统筹规划、分片推进”原则,启动电力网建设工程。彼时,常德地形复杂,北部为武陵山脉余脉,南部属洞庭湖冲积平原,建设队伍需应对山地陡坡、滨湖泥泞等多重挑战。在山地区域,施工人员用绳索固定电线杆,徒步将器材运至山顶;滨湖地区则趁汛期间隙抢工,在圩垸边缘浇筑变电站基座,避免洪水浸泡设备。建设过程中,不仅有专业电力工人牵头,各县(市)还组织群众参与辅助工作,村民们自发组成运输队,用牛车、扁担运送电缆和水泥,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跨区域电网主干线路铺设,以及12座乡镇变电站建设,实现各县(市)电网联网,电力首次系统性输送至农村。

电力通入农村后,带来的变化远超照明范畴。夜间,村庄里的煤油灯逐渐被白炽灯取代,村民们得以在明亮环境下开展夜校学习、集体议事;农业生产领域,电动抽水机普及后,单台设备日均灌溉面积达20亩,较人力水车效率提升10倍以上,1970年秋收季,常德农村脱粒机使用率突破30%,粮食加工周期缩短近一半。此外,部分村庄依托电力发展小型副业,如粮油加工坊、铁木农具修理厂陆续开业,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,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。截至当年年底,常德农村通电率达60%,覆盖87个乡镇、1200余个行政村,虽仍有偏远山区未通上电,但已构建起农村电力供给的基本框架。

1970年常德地区电力网的初步建成,是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突破。它不仅终结了农村长期依赖煤油灯的历史,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,为后续机械化耕作、农村工业化发展埋下伏笔,成为推动常德从传统农业地区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基石,其影响持续惠及此后数十年的乡村发展。



[责任编辑:吴思奇] 标签:常德百件事 1970年 常德电力网 煤油灯时代 乡村发展基石 常德 民生在线
声明:欢迎转载,但务必标明出处“民生在线”和作者姓名。如若违反,民生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投稿请发送至邮箱:416372203@qq.com
义祥红木
发宅乡墅
昊宇门窗
美年大健康
常德西湖温德姆花园酒店
松果装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