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五】常德试点之后:城市变好了,关咱老百姓啥事?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杨亮 时间:2025-10-05 17:29:32
编者按:说起咱常德,那可是沅水边上扎了根的老城,烟火气十足。祖祖辈辈的故事能从河街摆到太阳山。今天,我们将一同拨开岁月的烟云,探寻那些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、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大事。
大伙儿都记得,2014年,常德赶上件大事,被国家看中,成了“新型城镇化试点”。一听这名儿,挺绕口,感觉离咱生活挺远是吧?说白了就是:国家让常德打个样,看看城市怎么发展,才能让老百姓住着更舒坦,日子过得更得劲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试点到底试出了啥名堂?今天就唠点实在的。
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,对常德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?是简单地扩大城市规模吗?
试点要求常德彻底告别过去“摊大饼”式的规模扩张老路。其最根本的要求,是实现从“物的城镇化”到“人的城镇化”的深刻转变。核心是“以人为本”,不仅要让农民进城,更要让他们“留得下、过得好”,享有平等的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公共服务。同时,它还要求城市发展兼顾产城融合、生态宜居、文化传承,探索一条集约、智能、绿色、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。对常德而言,这是一次全面的城市升级。
在让进城人员“留得下”方面,常德做了哪些具体的“人的城镇化”实践?
关键在于打破制度壁垒,赋予新市民真正的权利和归属感。常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降低了落户门槛。更重要的是,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这意味着,无论来自何方,新市民的子女可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,家庭可以纳入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。这些举措,旨在让“市民”身份从一纸户口,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权益和幸福感,实现从“进城”到“融城”的质变。
试点强调“生态宜居”,常德是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?
常德将生态视作城市发展的“底色”和最宝贵的财富。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就是穿紫河的治理与重生。曾经污染严重的臭水沟,通过系统性的生态治理,被改造为贯穿城区的活力风光带,成为市民休闲、旅游观光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这一工程不仅是环境治理的样板,更是“城市双修”(生态修复、城市修补)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它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,常德如何保留自己“桃花源里的城市”这一独特文化气质?
常德的选择不是推倒重建,而是有机更新与活化传承。以老西门棚户区改造为例,项目并未进行简单的商业开发,而是深入挖掘在地文化,将常德丝弦、澧州大鼓等非遗元素与现代建筑美学相融合,使这里成为一个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活力的新地标。同时,著名的“常德诗墙”将防洪功能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,成为一座露天的“诗歌博物馆”。这些举措,让城市的“根”与“魂”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和升华。
从2014年启航,常德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之旅,是一次围绕“人、产、城、文、绿”的全面协奏。它用实践回答了:一座城市的发展,不仅可以更高、更快,还可以更暖、更美、更有底蕴。今天的常德,正以其独特的探索,将“桃花源”的梦想照进现实,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未来,贡献着一份充满智慧的“常德方案”。
相关信息:
频道推荐
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五】常德试点之后:城市变好了,关咱老百姓啥事?
- ·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四】常德“三改四化”:五个问题解码核心疑问 看
- ·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十六】澧县城头山,六千年前的古城与稻田
- ·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三】从“广德医院”到“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”:百
- ·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十五】常德画墙:沅江岸边的艺术长廊
- ·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十四】常德滨湖公园:城中碧玉,几代人的记忆档案
- ·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十三】常德白马湖公园:城市“绿心”绽放新魅力
- ·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二】2010年常德经开区如何改写城市发展格局
- ·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一】2008年常德基建投资的破局之路 五个问题
- ·【常德古今风华之四十一】常德人常去的屈原公园:藏着诗意与生活
- ·【常德百件事之四十】湖南中烟常德基地是怎样赋能常德发展的?关键影